中国的陶瓷釉上彩绘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品种繁多,异彩纷呈,传统的陶瓷釉上彩装饰有红绿彩、斗彩、古彩、粉彩等门类,且艺术特色也各有千秋。
我国最早的陶瓷釉上彩装饰可追溯到宋、金时期磁州窑所创的红绿彩,它是以矾红和绿色彩釉为色剂,进行瓷面彩绘,入窑经800℃左右低温烤花而成。色彩鲜艳夺目,红绿对比强烈,笔法流畅、潇洒。红绿彩瓷开创了陶瓷釉上彩绘的先河,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至明代,釉上彩又创斗彩和五彩,五彩又有“硬彩”、“古彩”等称谓,它始于明而盛于清代康熙,康熙时又以釉上蓝彩取代了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同时黑彩也用于釉上,即以珠明料勾勒线条,成为纯粹意义上的釉上彩绘品种。古彩单线平涂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色彩对比强烈;线条浓黑挺拔、刚劲有力;点、线与色面构成了极具装饰效果的画面。
在清代的康熙末年,雍正初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吸收珐琅彩的表现手法,在景德镇又创烧了粉彩这一釉上彩绘品种,至雍正、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并延烧至今。粉彩装饰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密切联系,在雍正、乾隆时就已具备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几乎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古彩与粉彩装饰是中国古代陶工的智慧结晶和创造,是我国釉上彩绘艺术中优秀的装饰手法,在新彩技法传入中国以前,古彩和粉彩是釉上彩绘艺术中的极具代表性的两大传统装饰艺术门类。
十八世纪的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陶瓷工业的讯速发展,其中釉上陶瓷颜料的制备也形成了一套科学方法,即以氧化铁、铜、锰、锑、铬等矿物为原料,经过高温煅烧成各种色彩的熔块,再配以低温釉面附着剂(熔剂)研磨制备而成。此种低温釉上颜料发色稳定,极大部分颜色都可互相调配,烧成前后颜料色相基本保持一致,因此绘制时对画面的最终效果有可预见性。这种釉上陶瓷装饰新材料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国初期,从德国等欧洲国家传入中国,因为这种彩绘原料及装饰手法均来自“西洋”,当时就被称作“洋彩”。“洋彩”刚出现时,因中国的传统陶瓷彩绘艺术主要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深远,比如粉彩的装饰技艺就已高度纯熟,几乎能达到国画所能表达的所有技巧和艺术效果,因而“洋彩”的欧州明暗画法在中国尚得不到认可和从业者的足够重视,而没有得到很好发展,,一开始只以简单粗陋的形象出现在民用的日用粗瓷装饰上。因为“洋彩”画法来自西洋,彩绘所用的笔也是油画一样的扁笔,当时在唐山称这种装饰为扁笔抹花,在景德镇俗称“一笔画”“新花”。 “雄鸡纹小碟”用红、黑两色扁笔涂抹,笔法写意,充满田野气息,是早期新彩用扁笔抹花方法在日用瓷装饰上的典型运用。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景德镇开始有少数艺人对“洋彩”的表现方法进行探索,尝试着去表现牡丹、梅花等中国画题材,但由于“洋彩”与中国传统陶瓷彩绘技法的结合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作品不够纯熟。直至四、五十年代,景德镇的一些艺人继续着“洋彩”明暗画法与中国传统绘画及传统陶瓷彩绘技法的结合上的探索,他们在创作中更多地将中国画的笔情墨趣融入瓷画中。如陆云山以传统国画画梅花的技法为基础,结合新彩彩绘特色,形成的新彩“梅桩”画法;徐成以国画没骨花鸟为基础,在瓷上进行彩绘装饰,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黄海云则以“洋彩”的扁笔抹花画法为基础,结合写意国画表现技法,形成了具有西画色彩感和中国画笔意的扁笔画法;周湘甫则在雍正黑彩基础上,开始用黑彩、红彩描绘形象,再勾勒金线,在墨彩描金的装饰手法上作着探索;还有陈先水,利用新彩颜色创造性地发展了景德镇的刷花工艺,使“洋彩”在陶瓷的产业化生产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运用。“洋彩”在这一时期由于这些陶瓷艺人的探索、创新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已脱胎于西洋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的装饰形式。但从新彩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尚处于形成阶段,却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景德镇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瓷用化工厂,专门生产“洋彩”颜料,金水及陶瓷贴花纸,从此结束了洋彩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并鉴于“洋彩”艺术表现形式的本土化,因此这个时期“洋彩”正式更名为“新彩”。
瓷砖之家-专业提供瓷砖,陶瓷,瓷砖信息,瓷砖资讯和瓷砖新闻的专业瓷砖网站,瓷砖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瓷砖网上购物商城,敬请登陆瓷砖之家http://cizhuan.jc68.com/